时尚女装买手店在近年出现井喷式增长,不断占据商场内的主流区域,与此同时,知名买手店也出现连年亏损,背后暴露出这一业态普遍坪效偏低的尴尬。当下不少买手店多是集合高端奢侈品,然而在真正的“个性”品位上,做得并不到位。只有真正主攻稀缺性,同时平衡性价比才能赢得长久青睐。
井喷-门店数五年增6倍
中国时尚女装买手店呈现出井喷式增长。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主办的2019年中国时尚大会上透露出的一组数据显示,五年间中国买手店从70余家发展到500余家,增长了6倍多。买手店的城市分布也从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向二三线城市下沉。
消费升级带动下,年轻消费者希望买到个性更鲜明的时尚产品。需求推动下,买手店逐渐增多。与百货相比,买手店店内商品布局相对灵活,且承租能力较高,逐渐成为商场内主力店的替代品。这一趋势在北京市场也尤为明显。如汉光百货在推出了HANGUANG Select店,以国内设计师品牌为主;蓝色港湾也引入了奢侈品买手店西有全球好店;西单老佛爷百货在引入品牌直营专柜的同时,也在二三四层穿插开设了多个买手区;北京SKP新加入的“SKP HOME Select”,丰富了自营买手店“SKP Select”的品类。
消费者希望花相对少的钱买到有个性、优质的服饰,但快时尚品牌往往容易撞衫且质量一般,奢侈品牌又价格过于昂贵,那些对时尚风格较敏感的消费者更愿意选择买手店。另外,在买手店的货源渠道上,很多经验丰富的买手在海外与时尚品牌方建立了很好的合作关系,海外小众品牌希望通过买手店及网红进入中国市场,从缩减运营成本与试探市场的角度来说,品牌方和买手店达成了双赢。
瓶颈-低坪效常亏损
买手店一边成为商场吸客的“新宠”,一方面也面临着经营困局。
2019年,香港精品买手店Joyce Boutique载思集团发布重组方案。重组生效后,Joyce Boutique的上市地位将被撤销。值得注意的是,Joyce Boutique已连续四年出现亏损,亏损共计近2亿港元。意大利精品买手店10 Corso Como也退出了中国市场。行业专家表示,10 Corso Como败走中国与经营连年亏损有关。黄金地段的租金压力、本土化定位错位以及在中国水土不服的零售业态模式均是促使其败走中国市场的原因。
时尚女装买手店倒闭、被收购的消息频出,意味着买手店面临着转型。买手店不应该是高端奢侈品的集合店,否则会没有存在的意义,稀缺性才是买手店的key word。但是仅仅是稀缺也是不够的,同时还要注意产品性价比。在价格优势缺失的情况下,时尚女装买手店实际上很难建起竞争壁垒。
此外,电商也让时尚产品的同质化现象愈加明显,而同质化会让买手店的获客成本提高、客流量转化率下降,在这样的双重压力下,买手店的经营受到前所未有的威胁。
选择-别让“个性”同质化
买手店品牌正在从知名奢侈品牌转向小众化、品类多样化。在SKP Select,品牌由众多国外知名奢侈品,如MR&MRS、self portrait等,变为了一些只有少部分消费者知道的小众设计师品牌,而这些服装多被知名艺人带火,如Alaia、Y/PROJECT、ZIMMERMANN等品牌。同时,在汉光百货新开的买手店HANGUANG Select中,品牌多为国内设计师品牌,大多是买手从各大秀场购买的首秀款。三里屯有一家名为LOOK STORE的买手店,店内多为一些欧洲小众品牌,如Shrimps、Strathberry、 Cult Gaia、 Gu_de、 E8 by Miista等,这些品牌多在一些穿搭时尚博主的推送中出现。
部分买手店出局,“空白市场”对转型中的买手店、独立设计师而言,将是一个新的待开发市场。从市场来看,设计师品牌与买手店均处于较为弱势的地位。独立设计师、新晋设计师与买手店的客群存在一定共性,设计师品牌通过买手店进入市场,也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入场”的成本。对设计师品牌而言,进入买手店也是试探市场的重要途径之一。
与此同时,上述买手店售卖商品不止局限于时装服饰,而是品类涉及广泛,比如SKP Select拥有国际高级男女装、设计师作品、鞋履、珠宝、杂货及家居;HANGUANG Select除了售卖女装外,还有饰品、配件及家居摆设;而LOOK STORE主打女装服饰、首饰和背包。
时尚市场在竞争愈发激烈和消费者喜好多变的背景下,如何通过消费体验及更符合细分需求的产品与服务来争夺更多市场份额将成为取胜的关键。买手店的供应链也能营造出良好的运营势头。国内年轻设计师崛起,正为买手店提供了丰富的产品渠道。品牌要重构供应链,推进经营模式转型,零售企业间甚至可以建立联合采购,来打破区域代理制造成的市场封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