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国内女装公司投资难度大吗?
大,因为迅速爆发又迅速崩盘的例子太多,女装的流行性很强,越是定位年轻的市场,消费客群由于还未形成自身固定风格的消费偏好,喜爱的品牌越会迅速迭代,所以那些站在风口上迅速串红的品牌很多还没明白自身成功的原因就已经被消费者悄无声息的抛弃了。
这一特征和基金行业类似,那些因为压中热门题材、收益短期爆表的基金在沿用成功路径的时候很快就会发现市场风格变了后原先的成功只是偶然的。和投资一样,那些长期能够在女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的常青树,都是尊重常识,踏实的经营自身品牌,做好产品、渠道、服务、管理这些经营内功,那些靠新奇想法、特别模式而成功的品牌短期看似有效,长期还是会均值回归的,,投资服装行业标的难是因为短期成功的例子太多才导致投资难度增加的。
2、国内女装行业可以分哪些赛道,哪个赛道利润最丰厚?
按客群年龄和分为少淑装(18~25)、中淑装(25~35)、大淑装(35~),这样分是因为女性在这几个年龄段的生活状态完全不一样,少淑是学生时代到刚毕业1、2年的青春活力期(穿衣风格不限制,年轻穿什么都好看,消费力低),中淑是从职场小白到组建家庭、完成生育、职场稳定的剧变阶段(穿衣从不断试错到慢慢形成自己的品味,消费力一般),大淑是从职场骨干到精英、管理层,家庭里抚养孩子长大成人,身材走样,社会地位提高的阶段(多年的穿衣体验自己已经知道适合的风格和喜好,这阶段消费力最强,消费意愿也高,品牌忠实度也高)。
这3个赛道里最好的就是大淑女装,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女性,有钱,有权,有购买力,其工作生活的性质对服装有很高和很大的需求,但她们由于生育和年龄的原因,体型都在发生变化,不像年轻女性,这个年龄段的女性挑选衣服是非常难也非常谨慎的,她们对服装的最大诉求是在时尚得体的前提下,具备各种“遮盖”能力。如果一个品牌的服装能够满足她们的要求,她们甚至愿意支付高昂的价格。在商场百货里,卖给这个年龄段的服装,春夏季的连衣裙可以卖到两千到五千元,秋冬季的大衣可以卖到五千至一万元,零售价相比成本可以高达10倍左右,对服装企业来说,绝对是市场上的一个大家都想争的一块肉,而中高端女装行业里基本以大淑女装为主和少部分中淑女装。和其它两个阶段不一样,国内大淑女装的市场基本被国内女装品牌所占有,欧美品牌很少,只有一些亚洲品牌,如日本、韩国、中国香港和台湾,但这几年他们也是每况愈下,如十年前的FEIGE、23区、衣恋等等,而中国品牌越来越强,目前中国的强势女装品牌,如之禾、雅莹、玛丝菲尔、歌力思、例外、宝姿、朗姿、鄂尔多斯、哥弟、赢家、影儿集团的多个品牌等都属于这个区块,这些服装集团已经在这个赛道精心耕耘了20多年,虽然座次有轮回变化,但是基本都可以在这个赛道很好的存活下来。
一般一个国内的中年高阶都市职业女性,她一年至少需要新购十件以上的时装,尽管她有财力去买国际大牌,她也只会买一到两件大牌,而其余的八件以上的时装,一定来自中国品牌,因为国外的这些大牌在设计产品的时候都是依照白人的身材、肤色去设计的,很少顾及到亚洲人的特点和审美,而中国的中高端品牌一直在认真研究我们顾客的体型,发色,肤色变化,十几年下来还是深有斩获,什么颜色能够不显老?什么地方必须遮盖?从而在设计上加以应用,这是欧美大牌根本无法比拟的优势。常有女性朋友会报怨在欧美大牌中挑不到合体的衣服就是这个原因,而且欧美中高档品牌在材料选择上也是适应欧美女性的喜好,棉质感的、挺括的材质等等很多在中国女性眼里是缺乏价值感的,所以很少有欧美品牌真正能够吸引国内的大淑女性。
再有是销售上,中国品牌的每一季产品都是大体量,一季上新二三百款是基本的,一年两季,每季五到六个波段,面积大的旗舰店,单品牌一年提供的新品高达上千款,提供给我们的消费者海量的选择余地,十几年下来也养成了中国消费者“海选”的习惯,欧美的中高档品牌一季产品一般只有几十件,最多百多件,越来越难满足中国女性的要求。
最后是中国的时装零售体系以百货商店专柜制为主,也是一道将国外时装品牌堵在外面的绝佳防线。国外中高档时装都是中小企业,习惯于买手制的精品店体系,在批发的模式下很少有财力在中国百货专柜制度下独立开店,只能眼巴巴看着了,只有少数几个大牌还在商场的各种优惠条件下独立开出旗舰店;好在中国人的消费力强劲,一多半中国人消费的奢侈品高端服装都是在国外完成的,所以国外的奢侈品市场景气很大一部分是中国人撑起来的,这部分消费力如果能够回流到国内来,那对国内的高端市场将会是极大的振奋。
这几年,电商时装兴起,传统女装品牌也颇受冲击,但主要影响的还是年青人的时装,年青女孩体型好,肤色也没问题,穿什么样的衣服都好看,所以可以在网上采购,而她们的“妈妈们”就不行,体型的变化让她们必须在购买前要试穿,这是网上解决不了的,这也是为什么中高端女装在天猫上的退货率普遍高达50%。
大众类的服装国内企业很难有机会除了电商的冲击,还有就是国外的快时尚巨头ZARA、HM、优衣库、无印良品这些高手已经完成了在中国的布局,想要挑战他们的地位难度巨大,只能在小众一点的品类里找到存活的空间。等这些巨头下沉到四、五、六线城市的时候相信会有更多的大众品牌被击倒,例如海澜之家等等。
3、中高端女装行业风格划分与赛道如何细分的?
女装的风格非常多元,但是整体上依据色彩、廓形、材质、图案这四个纬度形成量感(大、小)、线条(直、曲)、感受(动、静)3种风格属性,再重新组合成8个大类,当然也还有其它的分类方式,只是不同的叫法。相当于中高端女装这个赛道里又分为8大细分赛道,这8大赛道里每个都还可以细分成为更多的赛道,每个细分赛道里的佼佼者都可以活的很好,虽然流行趋势会影响这8大类之间的权重,但是趋势会轮回,只要品牌坚守住自己的有效区域,适当迎合流行趋势做一些变化,还是可以坚守住自己的阵地,跟上整体规模的增长(10年前,国内大淑女装TOP3的门槛是10亿,现在是15亿,并且5亿规模以上的品牌数量比以往至少翻一倍)。
4、国内中高端女装企业扩展路径与成效有哪些?
首先是主品牌自身的扩张,扩张主要依靠新开店柜和原店业绩提升,原店业绩提升是难的但是是高质量的,近5年,由于终端商场不断的有新店开业分流客群,整体上品牌店均是没有提升的,但是随着新的商圈形成,主品牌可以通过扩展店柜完成业绩增长,少量品牌通过精心耕耘,提高商场排名来完成市场占有率的提高。
另外一个是多品牌战略的实施,由于商场的专柜制,在主品牌完成建立市场强势地位后,集团利用主品牌在商场的话语权来培育新品牌,新设立的品牌由于前期完全靠主品牌的输血,在成长的过程中坎坷不断,很少有品牌能够跨过成人礼,独立继续发展的,并且集团在暂时遇到经营困境的时候首先力保的是主品牌,这时候新品牌往往就成了牺牲品,并且推出的新品牌要么和主品牌在差不多的赛道引起左右口袋内部冲突,要么在新赛道重新开始,在新赛道里会引起所在细分赛道的优势品牌强烈竞争,国外的奢侈品牌在新推出副线品牌时也是失败的一半,半死不活的四分之一,成功的四分之一甚至不到,国内通过设立新品牌获得较好发展的有江南布衣的速写、地素的DZ,这些都是在主品牌的风格基础上向男装、少淑装延伸而成功的,相当于是在同一个风格赛道里通过扩展适合客群而成功的。
多品牌战略除了设立新品牌,还有可以通过收购其它细分赛道里较有潜力的现有品牌,这些品牌产品力强但是没有很好的销售管理和渠道来实现商业化,需要依附强的集团企业来完成做大做强的目的,收购这样的品牌是要看机遇和集团魅力的。首先有潜力的品牌本来就少,市场上要么就是已经较成熟、在相应的细分赛道里已经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很难再继续提高的,要么就是歪瓜裂枣一样很难完成商业化;再有就是潜力品牌持有人不一定愿意出售,有的不愿意依附别人想要独立成长,有的就是要做自己不愿意商业化;最后这样的潜力品牌往往是众多时尚集团狩猎的对象,所以面对这样标的的时候需要击败强有力的竞争者,歌力思收购IRO时就是通过复兴击败了LV集团下的并购基金取得控股权的。
5、中高端女装品牌发展容易遇到哪些困境,流行趋势的影响有多大?
常见的是创始人异动导致的经营衰落,国外奢侈品牌经常出现在创始人过世或者退休后找不到合适的接班人导致品牌经营一落千丈,服装高端品牌经营里双子星现象非常常见,一个主导产品设计,一个主导管理运营,因为很少有个人能将这两方面很好的结合,因为这是两种完全不同思维模式才能做好的事情,双子星里经常出现夫妻档,因为这两人的配合需要绝对的信任才可以长期合作下去,即使是夫妻档,也有很多意见不合导致中途分手分家的,例外的马克毛继鸿、地素的马瑞敏、子苞米创始夫妻档等。
同时产品是中高端品牌的核心,品牌如果没有一个成熟稳定的产品设计团队或者方法论以及经营团队,一旦其中的主心骨出现异动就会导致产品风格变化太大,偏离主赛道导致经营业绩波动,典型的国内如玛丝菲尔在收购KRIZIA后创始人工作重心转移导致主品牌陷入一段低迷期,例外在马克离开后也经历了一阵波动。
流行趋势的不断变迁也对品牌的产品设计提出了挑战,品牌产品每季都需要有新意的设计让顾客惊艳才能够不断的买单,如果产品只是不停的延续没有创新,就会导致顾客没有可挑的从而转移到别的品牌购买,PORT曾经长期霸占国内中高端女装市占率榜首的位置,她的收腰裙是当时市场非常受欢迎的产品,但是市场流行欧美风长线条的时候她没有做适当的产品策略调整,硬接了流行趋势的变化,导致14~16年品牌遭遇了较大的经营滑坡,但也有其它例如女老板重心放在了ports1961上和公司准备私有化的资本动作的可能造成的,近期宝姿的经营已有所回升,但是PORTS的例子可以明显感受到流行趋势的变化对品牌的产品设计提出的较高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