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国际与中国买手店、集合店行业现状,在2014年网络上一篇盘点全球十大买手店中,清清楚楚地写着“...不管是对个人还是品牌团队来说,都将会是一次丰富的时装体验之旅。”而在2017年,网络上的描述却改为了“时尚产业已孕育出新的商业模式,女装买手店行业走上下坡路。”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女装买手品牌集合店诞生于欧洲。众人皆知的巴黎传奇买手店Colette宣布2017年12月20日正式关店,它曾被誉为女装买手店经营业态的代表和世界上最好的女装买手店;与之相同地位的伦敦标志性买手店Browns在2015年卖身给英国电商Farfetch;米兰的10 Corso Como的运营实体公司Dieci Srl也在同年宣布破产。自2010年起,欧洲的传统买手店类型在国际时尚圈中已是黄昏产业。与欧洲皆然不同的是中国服装产业的成型延迟了近半个世纪,2010年才兴起的中国女装买手店对于绝大多数人还是一件新鲜事物。
1996年,第一家女装买手店在中国上海开业,但大众熟知女装买手店这个概念是在2010年,此后中国女装买手店大量出现在街头巷尾。短时间内女装买手市场就逐渐趋于饱和,大量的店铺关门闭业或是转型为电商,或是卖身给百货,经历市场残酷淘汰后存活的买手店们也逐渐寻找突破与接受新一轮的挑战。
我们不难发现今年时尚圈变动巨大:寺库拿到伦敦Liberty百货的独家线上代理权,将进行深度的电商合作;阿里巴巴与Net-a-porter合资,线上电商大战一触即发;社交网络催生了一大批KOL,新的带货和推广渠道带来了更直观的销量曲线;线下快闪店与各品牌之间的限量联名更是直接影响到消费人群的审美与潮流感知;百货和购物中心转型为买手制已是大趋势......这些都为独立的买手店敲了一记记警钟。